顶点小说 > 星轮之逆天小道士 > 第169章 转变

第169章 转变


  在地外生命一栏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张晓辰看到了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历史,这将有助于他选择在法术之外用常规性武器给平民带来自身的保护。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在当时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在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都巨大,一些人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只包括核武器。

  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核不扩散条约》(NPT)、《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WC)、《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TWC)。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武器回击,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总称为NBC):

  核武器的出现,是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德国扩大侵略战争,

  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杭弹、巡航杭弹、防空杭弹、反导弹杭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贺雷等。

  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杭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杭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影战役战术核武器”。

  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影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杭弹也划归这一类。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

  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TNT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

  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杭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杭弹、巡航杭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TNT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

  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等不同情况,选用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

  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着提高。

  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Ⅰ潜地导弹,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相比,提高135倍左右。

  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MX”洲际导弹、“侏儒”型洲际导弹、“三叉戟”Ⅱ潜地导弹,苏联的5洲际导弹,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https://www.xdingdiann.cc/ddk247909/162818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xdingdian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ingdiann.cc